专业设置

当前位置: js3845金沙线路 > 教育教学 > 本科生教育 > 专业设置 > 正文

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

发布日期:2024-08-07 浏览次数:

1、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简介

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家能源革命战略需求和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,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、电气工程等学科特色与能源电力行业优势,针对可再生能源、清洁能源的大规模高效利用、电力系统及工业余热利用等方面的储能需求,在储能技术基础理论、储能系统设计与控制及安全运维、高性能储能材料设计与制备、储能技术经济性和大数据分析等领域,培养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、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、良好团队合作精神、宽广国际视野的储能科学与工程领域新工科人才,为我国储能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。

本专业2022设立并招生,现为云南省战略新兴专业。拥有“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”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、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,“能源动力”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,形成了本-硕-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;现有专业教师15人,其中教授5人,副教授6人,包括国家级、省级人才共7人;拥有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14个。

2、培养目标

根据国家能源和产业发展对复合型储能人才的需求,结合我校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具备扎实系统的储能及其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,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,具有整合思维、工程推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,具有社会责任感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、较强的适应能力、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,具备储能及其相关领域工程师的资质能力,能在储能及其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、技术开发、装备制造、系统运行、科学研究、经济管理等工作,能够适应储能产业领域需求的复合型人才,为国家储能产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
培养目标1:适应国家能源战略发展和建设需要,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,具有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;

培养目标2:具有系统的储能科学专业知识,精通所在岗位业务,能够成为相应岗位合格的工程师;

培养目标3:能够有效运用专业知识,提出并实施储能系统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;

培养目标4:能在储能行业跨职能团队中工作、交流并担任核心成员或负责人等重要角色;

培养目标5:具有终身学习意识,能通过多种学习渠道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,适应社会发展;

培养目标6:具有创新意识、国际交流、竞争、合作能力和为云南、国家及全球服务的能力

3、毕业要求

毕业要求1:能将自然科学、工程基础知识、储能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复杂储能工程问题。

毕业要求2:能够应用自然科学、储能科学与工程的基本原理,识别、表达、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储能专业问题,以获得有效结论。

毕业要求3:能够设计解决复杂储能工程问题的技术方案,能够设计并实现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、机构、零件、整机,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,考虑社会、健康、安全、法律、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。

毕业要求4: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储能专业问题进行研究,包括设计实验、分析与解释数据、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。

毕业要求5:能够针对复杂储能工程问题,开发、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、资源、现代工程工具、软硬件开发工具,能够对复杂储能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,能够理解不同开发技术与工具的应用场合及其局限性。

毕业要求6: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,评价储能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、健康、安全、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,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。

毕业要求7: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储能专业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。

毕业要求8: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、社会责任感,能够在储能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,履行责任。

毕业要求9:能在多学科背景的团队中承担个体、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。

毕业要求10:能就复杂储能科学与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,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、陈述发言、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。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,具备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,能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。

毕业要求11:具备项目管理能力,理解储能科学与工程实践项目管理的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,并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。

毕业要求12:能够了解储能行业发展动态、学习储能新理论及新技术,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,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。

4、核心课程

储能材料工程、传热传质学、储能电池技术、抽水蓄能发电原理及技术、氢能技术与应用、储能与综合能源系统。

5、就业前景

可在能源、动力、环境、汽车、化工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事储能相关的研究开发、工程设计、生产加工、技术管理等工作。